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科研处、各学院及我校科研工作者贯彻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文件精神,防疫不停研,创新工作方式,拓宽服务载体,确保各项科研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一、统筹规划疫情期间科研 召开会议部署近期重点工作
在开学前夕,科研处利用云视讯平台召开科研工作部署视频会议。要求科研处全体人员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坚决扛起疫情防控责任,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各项防控工作;部署硕士授权单位申报工作,要求化学化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学院、测绘与规划学院和法学院提前做好材料的准备和表格的填报;统筹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为各学院提供指导和服务;安排专人随时关注国家、省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及时了解相关科研信息,通过微信群、短信等形式及时发布科研工作最新动态,确保科研信息传递到位。
二、提供建言献策 以科研人的方式为疫情防控贡献智慧
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研究,为战胜疫情建言献策。科研处协调引导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等学科专家学者,依据各自专业优势,围绕“疫情防控”及引发的教育、社会、行业、市场、心理等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助力科学防控、战胜疫情。通过遴选,将经济管理学院郭洪涛博士的《关于新冠疫情冲击下打造新型主流平台型媒体的对策建议》、法学院张雷博士的《突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导向 打造硬核河南高校智库高地》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铁博士的《重大公共危机视域下完善社区治理功能的决策建议》上报教育厅。
三、利用申报延期的契机 各学院创新方式做好项目论证
当前正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项目申报的关键时期。受疫情影响,国家基金项目申报材料上报时间向后顺延。各学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线上便捷的平台资源,通过邀请同行专家网评、函审、线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科学论证。人文学院申报人员充分利用E-mail、微信等网络平台求助校外专家,努力提升申报书论证质量。经管学院、法学院、传媒学院等学院,在学院内部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对申报人的申请书一一把关,确保申请书格式无瑕疵、表达要精准、论证有逻辑、内容有创新,力争提高我校国家级项目的立项率。
四、永葆科研热情争分夺秒开展科研交流与科技攻关
河南省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重点实验室利用网络平台召开以《化学在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中的应用》为主体的专题讨论会,副校长徐茂田教授、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张银堂博士、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周艳丽教授以及重点实验室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研讨会。
在疫情防控期间,涌现许多争分夺秒进行科技攻关的先进事迹。生物与食品学院高丰衣博士去年年底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卫研究员的实验室启动了两个合作项目。在南京取完样本之后,于1月23日启程前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由于样本最多只能放置30天,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精确性,高丰衣博士争分夺秒,牺牲春节与家人相伴的时间,1月26日(初二)一大早前往实验室开始工作。在只吃泡面充饥的情况下,于1月30日(初六)实验大楼封闭之前,完成样本的石蜡块制作,并成功解决了材料中肝组织块出现的意外状况,保证了样本的长期备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