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归德 智圆行方
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燃爆:大型纪录片《揭秘庄子故里》新鲜出炉

作者:李路 | 时间:2025-10-15 | 浏览次数:

为深入挖掘优秀地域文化资源,配合2024年9月国际庄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24年暑期,河南省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中心,联合有关部门和学院,拍摄制作了大型纪录片《揭秘庄子故里》。会后,根据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创作团队又历时一年,经过素材补拍,反复修改,认真打磨,现新鲜出炉。特此推出,以飨读者。

揭秘庄子故里(上)

undefined

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商丘主要为宋国。

20世纪90年代,

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

在商丘古城西南,

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

并确定为宋国故城。

在血与火的战争中,

诸子百家

在宋国故城及其周边地区,

碰撞驳议,

由此诞生了,

儒、道、墨、名等

中华元典文化流派,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

写下了最耀眼、最华彩的乐章。

庄子,名周,

战国时期,

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说主要创始人,

著有《庄子》一书。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

让我们从宋国故城出发,

按照文献记载,

确定庄子故里的方位,

走进蒙县故城遗址,

去揭密庄子故里,

那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

在浩繁的历史文献资料中,

最早明确提到庄子故里的,

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其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那么“蒙”到底在哪里呢?

《韩非子·难三》有这样一段话:

故宋人语曰:

“一雀过羿,

羿必得之,

则羿诬矣。

以天下为之罗,

则雀不失矣。”

该句出自《庄子·庚桑楚》。

这里韩非子所说的“宋人”,

显然指的是,

《庚桑楚》篇的作者庄子。

我们知道,

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

荀子年轻的时候,

庄子还在世。

庄子去世后不久,

韩非子出生。

鉴于荀子师徒

对庄子及其学说,

极为关注,

且与庄子的时代不远,

因而,

韩非子关于庄子为宋人的说法,

无疑是真实可信的。

《庄子》佚文,司马彪注,

《竹书纪年》等,

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

宋桓侯名“辟”,

开道人不知,

将出城门时,

直呼“避”。

这时有蒙人避君讳,

马上过来制止他。

显然此蒙人必为宋人。

所以,近人马叙伦,

在《庄子宋人考》中说:

“蒙为宋地,此亦一证也。”

庄子是不是宋国人,

在《庄子》一书中,

也能找到答案。

在《庄子》书中,

出现“商之丘”“荆氏”等,

很多宋国地名,

写到宋荣子、公文轩、宋元君、

太宰荡、惠施等很多宋国人。

这亦可佐证,

庄子为宋国人。

特别是《列御寇》篇谓:

“宋人有曹商者,

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

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

《至乐》篇有: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等。

往、返、之等大量方向性词语的使用,

亦可有力证明,

庄子即为宋国人。

邓联合先生指出,

有鉴于上述种种事实,

汉人大都断言,

庄子为宋国人,

甚至更加明确地指出,

是宋国蒙人。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庄子》五十二篇”下自注:

“庄子,名周,宋人”。

张衡在《髑髅赋》中,

托为庄子的口吻说:

“吾宋人也,姓庄名周。”

刘向在《别录》中说:

“庄周,宋之蒙人也。”

高诱在注《吕氏春秋·必己》时说: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也。”

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不断变更,

大约自隋唐以来,

人们对庄子籍里,

便有了梁国、睢阳等不同说法。

如《隋书·经籍志》、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

“庄子者,梁国蒙县人。”

成玄英《庄子疏序》说:

“庄子,名周,生于宋国睢阳蒙县。”

春秋时期宋国蒙县,

“乃是以宋公及诸侯盟蒙门”,

而为县名。

公元前 286 年,

宋国被齐、楚、魏三国所灭。

秦时,蒙县隶属于砀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改隶梁国,

故《汉书·地理志》,

所载“梁国”八县,

“蒙”即为其中之一。

此后,

在行政区划的调整过程中,

梁国共领九城,

“睢阳”“蒙”皆为其中之一。

这说明《隋书·经籍志》,

陆德明、成玄英,

谈及庄子籍里时,

用的是变更后的政区名,

并没有改变庄子原为宋人的属性。

揭秘庄子故里(中)

既然我们对庄子为宋国蒙人,

深信无疑,

那么,

蒙的具体方位到底在哪儿呢?

要探究这一问题,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国的由来。

公元前1046年,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

将商旧都周围区域,

分封给了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

建立宋国,

都睢阳(后又名宋城),

其国土主要是商丘

及其周边地区。

秦时在此片区域设立砀郡,

汉代改砀郡为梁国,

定都睢阳。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云,

梁国有二亳,

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

唐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

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

汤所盟地,

因景山为名。

据此,

王国维在《说亳》中,

认定北亳即蒙,

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之东北,

山东省曹县之南。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

“梁国·蒙”下自注说:

获水首受甾获渠,

东北至彭城入泗。

意思是说,

获水在睢阳东北接甾获渠,

至江苏徐州北注入泗水。

这说明,

获水接甾获渠处,

必在蒙县,

蒙县也就必在今商丘市、

汉代睢阳之东北。

另外,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

“惠子从车百乘,

以过孟诸。

庄子见之,

弃其余鱼。”

《左传》《国语》等典籍,

也多次提到孟诸、盟诸,

贾逵、杜预、高诱、韦昭,

皆注曰,

孟诸,即蒙泽、宋泽。

那么,

孟诸在宋国什么位置呢?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

“睢阳”下自注说:

“孟诸泽在东北。”

即孟诸在宋国都城的东北方。

唐孔颖达、司马贞等,

也认可这一观点,

孟诸在睢阳城之东北。

郦道元《水经注》更是说明,

庄子的故里及其主要活动地点,

在商丘东北:

汳水在开封北出蒗荡渠后,

东经考城(今民权)县城南,

始名甾获渠,

再东经蒙县城北,

与获水相接。

东晋戴祚《西征记》曰,

蒙县在汳水南十五六里,

即庄周之本邑也。

如果把郦道元、戴祚等人的话,

结合起来看,

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定,

庄周故里,

就在今商丘市之东北。

更具体地说,

就是在今商丘市东北的,

蒙县故城北、

甾获渠南十五六里的地方。

那么,

这个地方离宋国都城有多远呢?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

小蒙故城,

宋城(宋国睢阳城,隋代宋城)

县北二十二里,

即庄周之故里。

意思是说,

庄周故里在宋城县治北二十二里。

2009年4月,

方勇先生到今商丘市北稍偏东,

约10公里处的蒙墙寺村考察。

20 世纪70年代以来,

这里先后出土,

秦汉时期的陶瓦残片,

唐宋时期的砖雕,

明代成化四年石碑等文物,

现存汉代古井一口。

考古和文化部门认为,

蒙墙寺及其附近的庄子文化园,

地下叠压着,

战国时期的宋国蒙县故城,

是为庄子之故里。

通过详尽的史学分析

和社会学调查,

方勇先生指出,

庄子故里就在,

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村附近。

这一结论,

恰好与谭其骧先生

《中国历史地图集》,

对“蒙”地的标识是一致的。

那么,司马迁心中的“蒙”,

是在这里吗?

今案,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云:

“攻丰,击秦军砀东。

还军留及萧。

复攻砀,破之。

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

攻蒙、虞,取之。

击章邯车骑,殿。

定魏地,……”

刘生良先生指出,

这里述及周勃追随高祖起兵的

进军路线时,

所提到的

丰、砀东、留、萧、

下邑、虞、魏等地,

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在一条直线上,

那么,既处在这条直线上,

而又离下邑、虞

最近的“蒙”,

非商丘市梁园区

蒙墙寺村与庄子文化园

及其附近区域莫属了。

揭秘庄子故里(下)

目前,我国还有三个地方,

声称是庄子故里:

一是河南民权,

二是山东东明,

三是安徽蒙城。

今民权县老颜集镇唐庄村东北,

有一圆形土冢墓,

名为庄子墓,

墓前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

所立石碑一通,

上刻“庄周之墓”四个大字。

庄周墓向北约十多公里,

有庄子镇青莲寺村,

村内有庄子井和“庄子故里”碑。

据此,“民权说”认为,

青莲寺村系庄子故里,

并援引南宋罗泌《路史》“考城说”:

“昔庄周为漆园吏,

今宋之考城,古蒙城。”

推论出蒙就是考城(今民权)。

李可亭先生指出,

庄子故里“民权说”,

缺乏较早较可靠的文献依据。

且罗泌《路史》错讹较多。

《辞源》“路史”条指出,

罗泌《路史》多不经之谈,

喜出新意,

好用僻辟古语。

其可信程度令人怀疑。

近年来,

山东“东明说”较为活跃。

依据“东明说”,

庄子故里在今东明县

陆圈镇裕州屯村。

郦道元《水经注》卷八载:

“濮渠之侧,有漆城”,

唐李泰《括地志》说:

“漆园故城

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等等,

貌似说明裕州屯即是古漆园。

方勇先生,

深入分析《水经注》卷八后认为,

郦道元所谓

“濮渠之侧”的“漆城”,

乃是《竹书纪年》《春秋》中

所说的“宛濮亭”,

魏晋杜预说,

在长垣县西二十里。

由此可见,

《水经注》所说的漆城乃宛濮亭,

远在今东明县之西的

长垣故城之西南,

肯定不会是《史记》

“周尝为蒙漆园吏”之蒙地漆园,

与东明县裕州屯村并无关联。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

在《太平寰宇记》中,

谓漆城在长垣县西二十里,

又谓漆园城在冤句县北五十里。

显然,

漆城之句是承郦道元之说而来的,

是值得相信的。

谓漆园城在“冤句县北五十里”,

与唐李泰《括地志》

“冤句县北十七里”观点比较接近,

此类观点,

均与唐之前的文献资料不相一致,

我们岂可就此断言,

裕州屯村就是,

庄子担任漆园吏的地方呢?

据《旧唐书·玄宗 本纪》,

唐天宝元年(742年)二月,

玄宗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所著书改为真经。

然而,当时并没有改离狐县

为南华县(今东明)。

当年九月,

朝廷为了规范各县地名,

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者,

一百一十处。

此时离狐才改名南华。

玄宗诏封庄子第二年冬,

高适曾作《奉酬睢阳李太守》,

诗中说:

“地是蒙庄宅,城遗阏伯丘。”

若玄宗认定南华县为庄周故里,

高适又怎敢,

称睢阳(今商丘),

为“蒙庄宅” 呢?

安徽“蒙城说”,

源于宋代王兢,

在安徽蒙城建过一个庄子祠堂,

苏轼写过一篇《庄子祠堂记》。

有人据此认为,

庄子故里在安徽蒙城。

刁生虎先生指出,

安徽蒙城,

在战国时期属楚,

地名山桑,

不叫蒙城,

唐代天宝元年才改为蒙城。

在先秦两汉时期,

根本就没有

以“蒙城”为名的地方,

所以,

安徽蒙城与庄子之“蒙”,

并无关联。

庄子故里“蒙城说”,

也只能被视为空穴来风,

不攻自破。

通过以上分析,

学界普遍认为,

“民权说”“东明说”“蒙城说”等,

都是很难成立的。

这些说法,

显然都是唐宋以后才陆续出现的,

而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是庄周故里地势低洼,

屡遭黄河水患,

蒙县故城及庄子遗迹早已湮没。

二是庄子后裔不断向外迁徙,

在侨迁地重建庄子祠、庄周墓,

并立碑纪念。

三是隋唐统治者大都推崇道教,

许多地方都出现了,

一些叫漆园观、庄子台的建筑,

让后人真假难辨。

四是当前地方政府

都有争名人的思想,

希望通过历史名人,

提高县域的知名度,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所以,才有了庄子故里之争。

然而,无论学界如何争论,

蒙县故城都一直默默地躺在,

商丘市梁园区

蒙墙寺村与庄子文化园

及其附近区域,

静待考古发掘和专家论证,

去拨开历史的谜雾,

迎接属于它的历史荣光。

(供稿单位:网络思政中心 审核:于庆江 编审:贾莉美 审签:王夕闻)

关闭

  • 学校微信学校微信
  • 学校微博学校微博
 

版权所有:商丘师范学院 | 豫ICP备05002432号-1

豫公网安备41140202000296号

地址:商丘市平原路55号 | 邮编:476000  

招生电话:0370-3057992/3057995/3057997 

服务邮箱:xxzx@sqnu.edu.cn